和北山寨一样,永泰的其他庄寨也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各有各的“活”法:爱荆庄打造展室,承办红色文化展览;宁远庄变身为古兵器博物馆;青石寨成立创客空间,聚集了一批返乡创业的青年……有了人,便有了烟火气。在“新”“旧”的结合之间,通过对庄寨的科学活化,沉寂多年的古老庄寨正在复苏。
“鲜食李一公斤最高可卖到20元左右。”李秀妹高兴地说,去年基地鲜食李产量近300吨,产值达160多万元。到了七八月李果成熟的季节,还有很多游客来基地采摘和品尝,收益更多了。
打响品牌,推广品牌成为当务之急。在线下,占地1225平方米的永泰农特馆成为“永泰家乡好物”的最佳展示平台。这是全省县级农业部门管理的面积最大的农产品展示展销馆,也是全省率先打造的扶贫农产品统购统销运营中心。
李秀妹带着记者在基地转了一圈。只见260平方米的阳光房宽敞明亮,烘干房、李果冷藏库、果园轨道机、节水灌溉设备样样俱全,通向果园的2公里机耕路改水泥路也已完成。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鲜食李种植基地赫然在眼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靠山、养山、吃山”,唱好“山歌”,把山区的潜力转化为振兴的动力,是不少山区县亟待破解的问题。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永泰的山茶油,色泽透亮、气味清香……”近日,记者在位于永泰商贸物流园内的永泰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直播间看到,主播们正在热情地向网友介绍“永泰家乡好物”。
在这里,一本书、一杯咖啡,静坐远眺古村流水,“耕”与“读”就在眼前、在手边。“以往只有在李花、桃花盛开的时段才有人来,现在一年四季都有周边城市的游客过来。”周洁说,一座网红图书馆,让文化积淀深厚的月洲村再度复兴。
2018年,在永泰县农业局(现“农业农村局”)的牵线搭桥下,李秀妹基地与省农科院合作尝试在高山地区种植100多亩品种为“永泰芙蓉李”的鲜食李。盖洋乡地处高山,光照充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李果口感好、品相佳的特性。这次尝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在各项政策持续推动下,目前,永泰全县鲜食李基地面积增长至3000亩,年产量达4000吨。
永泰县白云乡北山村的北山寨“隐匿”于村里的一片竹林中,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夕阳下,竹荫斑驳、竹林环绕的北山寨古厝灯光与漫天红霞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美景。
线下发力的同时,线上也在蓄力。
2018年,月溪花渡图书馆开业,迅速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火出圈,并获评“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月洲村自古以‘耕读’闻名遐迩,在这里建造运营乡村图书馆再合适不过。”图书馆负责人周洁说。
但永泰并不满足于此,如何扩大这些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它们走得更远、传得更广?当地意识到,单打独斗能量有限,攥指成拳才能形成乘数效应。
永泰县商务局电商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永泰家乡好物”品牌将不断拓展,所有永泰县域内的好资源、好产品都有可能成为品牌成员,共同推向市场。
在永泰县顺达食品公司的加工车间里,一排排半人高的白色圆柱形容器里装满了糖渍的青梅,香甜气息充满了整个车间。
“有了好品种,收益虽然高了,但我们的资金投入也加大,成本高了。”果农们也有隐忧。
如何谋长远之计?于是,扶持鲜食李基地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又摆上了日程。永泰对于实施标准化建设的鲜食李基地,按照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金额50%予以补助,最高可补助30万元,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果农的生产成本。
种业创新的重要性,从《永泰县振兴李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中可见一斑。
经过30年的辛勤耕耘,永泰已经培育出“永泰芙蓉李”“永泰柿饼”“永泰李干”“永泰绿茶”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